而荔湾区也一直对永庆社区微改造刻意低调,广州装修网曾提出采访申请,区城市更新局表示等工程做完后再沟通。
恩宁路顾问小组成员、市政府参事、市人大代表陈安薇得知恩宁路微改造近况后说:“我十分失望。10余年前,恩宁路的改造乱象就是典型的不顾民意,缺乏城市更新的现代观念所致的,因此我主动加入恩宁路改造顾问小组,旨在保护城市的肌理格局,文化符号。当时的恩宁路废墟一片,最后建成不得已而为之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我感到欣慰。但是现在的新一轮恩宁路微改造,为何又重蹈覆辙?一是没有征询民意,二是缺乏充分的专家论证,三是没有按照刚开始实施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进行,这种法规一出台就立马违规的行为将会对今后广州各处的微改造产生极为不良的负面影响。”
■恩宁路粤剧地标銮舆堂二、三楼的两个东窗被顶死了,打不开。
■永太社区改造全部搭了棚架,居民每天都要从下面走过,很危险。
■已经修好的房子屋顶与未列入微改造的对比明显。
■永庆大街20号民国的青砖房,砖墙、门套有点开裂,门窗坏了,但未列入微改造。
■已经修好的房子(左)与未列入微改造的房子对比明显。
望解决水浸、电线乱挂等问题 居民对改造意见无处反映
关于微改造对切身利益的影响,其实居民关心的不只是自家的房子,还有排水、排污、电线等公共设施。“你们是记者,我们居民想通过你们,跟他们沟通,我们想反映……”
街坊提得最多的是,粤剧博物馆修建后,“落大雨,就会水浸”,“建粤博前,这条街没水浸过,以后最好不要水浸街。”
广州装修网在永庆社区北面边界看到,其北面的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地面比整个永庆社区高出三十多厘米,“下雨就会淹到永庆这边”,不少专家看过现场后说。
“最重要是不要水浸街。以后水用多了,排污肯定多,现在排水渠都有点塞了。”
“这次改造会不会整理电线呢?如果还是这样子,房子修得再靓,都好肉酸的喔。”大街9号业主李先生望着门前如蛛网般乱七八糟的电线,悬挂在街上已经有三四十年,无奈苦笑。
但是,由于没有人向居民们征求对改造的意见,他们只好向广州装修网反映。
“微改造所有的改变,不应仅是经济目的或者美学目的,应该是由政府、居民、开发商几个主体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商量、谈判、讨论,最终经由政府评估及确认,达成共识,物质空间形态方面的变化是这个过程中讨论的一个载体性对象,背后隐藏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和实现的可能性,最终目标是社会目标和文化目标。”名城委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王世福教授毫不掩饰对永庆微改造的失望:
“如果只是物质变化本身,只有经济效益的体现,却没有伴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进步;只有发展商和政府认为的好,即使形态再好、审美再好,同处一个街的邻居却不觉得好,这个决策也是不值得肯定的。微改造应是多主体之间共同谋划未来的合作关系,现在是缺席了居民参与而决定的,有什么意思呢?”
27户未被征收房子未列入改造 居民称愿意配合改造修缮房子
“恩宁路现在好像还是倾向于整体改造,对于整体改造,无论是政府来做还是企业参与也好,我并不看好。他们很可能把公众抛在一边。这涉及到不仅是一个规划需要公众参与,而且以后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公众参与。这是一个细活,要慢慢来。不能规划通过后,我就可以放手大干了。这是我最大的意见。”
5年前,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建军教授在广州装修网采访的这段话,仿佛也是今日永庆微改造的预言。
他所说的公众参与,除了征求意见,也包括街坊们修好自家的房子、参与街区的改造。
早在2011年恩宁路旧城更新规划获通过时,荔湾区相关负责人曾说:“我们设想,保留的部分以居民自主更新为主,条件很差的,结合商业运作的模式进行。”
时任广州市规划局局长王东也强调,要用“有机更新”的观念,他说,以前是政府或单位征收了,包做,但这次保留下来的很多,由原住民自己改,“但我们有管理要求的”。
但是,现在的永庆微改造,只修缮改造已被政府征收的房子,其他27户未被征收的私房、仍有租户留守的公房,完全被排除在微改造之外,但又被微改造的工地围困——没有私房业主的自主更新、同步改造,这也是目前永庆微改造民怨沸腾的原因。
据对住户的调查,目前没有一户留守居民趁这次微改造修缮自己的房子,部分是因为近年新建或刚刚修过,部分业主在海外,部分业主则有心但无财力修缮。
“现场那些没列入改造范围的房子,有些民国的青砖房,后来墙刷白了,砖墙、门套有点开裂,门窗坏了,部分可能鉴定出来还是危房,但底子很好;还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修过的房子,贴了瓷片,里面可能还是水刷石,这些修一修都会很漂亮。这次完全不动,好的来说是对物权的尊重,但是从风貌角度来看,还是会有点遗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徐好好博士在现场看到未列入改造的房子后告诉广州装修网。
对此,几位私房业主都同意:如果需要配合,也可以搞一下外立面,贴有西关特色的青砖比较好。
永庆大街9号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业主李叔自豪地介绍:“这间屋比我阿爷还要老,算是祖屋,应该有100年历史。”
不过,几年前,门口就挂了“危险房屋”的标志牌。
“这间屋实在太旧了,杉木屋顶,漏水、生白蚁,蛀蚀到变成危房,真是不夸张的说,青砖都发霉了。之前都是房管站帮忙搭木架加固,顶住楼板。就算这次不改造,我都想修葺一下;但我们这些小居民,经济能力有限。”
政策鼓励居民自主参与微改造 专家期望开发模式多样化
根据《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第四十五条 :鼓励社区微改造范围内的居民采取自主配合投入的方式,参与社会微改造。
但是,广州的第一批微改造项目中几乎都像永庆这样自上而下,由政府或开发商包办,运动式推进、短期内完成,原住民只是旁观者。
市名城委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冯江批评道:“我认为历史环境的微改造,不应该只由政府做主体或只由大开发商做主体,因为它没有真正地激活来源更广泛的微小资本,尤其历史城区内的微更新要问一个问题:参与者是不是单一主体?或者说是不是有相当程度的中小资本的加入。目前更多见到的是通过一个大开发商来完成本来应该由多主体去完成的一件事情。”
他向广州装修网解释道:“这个街区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建筑在各种装饰、样式方面所显露出来的多样性,和每一栋建筑自己表达的主体性:这是我的房子,我愿意用我喜欢的样式、我喜欢的材料、我喜欢的色彩、我喜欢的装饰。这是为什么这个街区虽然有着很强的整体性但同时也有很丰富的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因为它原来的形成过程,是那些主体和建筑之间的关系造成的,所以,如果是单一主体的话,相对来说,它就比较容易被看作是一个对象来对待,难以表达出过去形成时同样程度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尽管在设计时会刻意制造些变化,但整个项目仍然会被看作单一对象,其实没有真正表达出建筑群体的多主体意识。而这个多主体意识是形成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品质和建筑特色的重要原因。
如果由单一主体来做微改造,这种多样性会很大程度上被削弱。改造不一定要由大开发商来做,可以由居民来改善自己的家,而社区的营造同样非常关键,邻里之间确定一些共同约定的规则,建立一个良好的整体关系;同时,他们在规则之下,有限度地表达各自的意愿。”
建筑师宋刚说:“由公众自主改造需要引导教化的工作,要花费大量时间成本,如果要快速活化,可能性比较小。”
“当下,理想主义的旧城自主改造方式是可能存在的,我相信,经过了5年、10年,形成一些示范区以后,开发模式会多样化。”
十年扰攘,恩宁路既是西关文化的地标,也是广州的一道伤疤。
“恩宁路这一片已经衰落得够长了,每次去恩宁路,我都很惋惜。”骆建云更愿意将恩宁路目前的改造解释为“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摆在这里,我们迫切需要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
但他告诉广州装修网:“未来,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来改造旧街区?这些街区很难会再通过政府征收房屋的方式来进行大拆大建,由于大量私人物业的存在,也夹杂一些直管公房,也许,改造者将换成另外一种方式进入,就是以运营方的方式,和居民合作,我可以租你的物业,分担改造修缮的资金,有利润,我再返还。”